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杨敏嘉:家国情怀潜心育才 齐德同心薪火相传

发布者:孙晨光 杨松燕 张佳民 姜军 [发表时间]:2024-10-29 [来源]:东北石油大学主站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教育家精神,为广大人民教师提供了精神航标和行动指南,为建设支撑教育强国的教师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值此第40个教师节和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临之际,即日起,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系列报道,讲述东油师者的感人故事。这里有你敬仰的老师,有熟悉的同窗或学长,也或许是从未听过的陌生名字。我们相信,你会从故事里得到东油师者心怀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力量,崇学尚研、求实创新的拼搏力量,让每个学生心中充满爱与希望的前进力量。东北石油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初心不改、永挑重任,在冲击国家“双一流”的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赛出好成绩,助力科教兴国、能源报国、人才强国,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奔涌大潮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杨敏嘉(1933—2023),193385日出生于陕西省潼关县。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简称矿机专业),1957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7月至1961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矿机教研室工作,19617月被调入东北石油学院负责组建矿机教研室,1962年任教研室副主任,1965年任教研室主任,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84月退休。曾任黑龙江省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和石化设备研究会(现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研究员等职。长期从事石油高等教育和石油钻采装备与技术研究工作。199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获评黑龙江省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杨敏嘉作为学校首批硕士生导师之一,共培养硕士23名。

 

杨敏嘉

“人,是要创业的”

1950年,17岁的杨敏嘉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开始了献身祖国石油工业的人生历程。1953年,他响应国家的号召,提前一年结束了大学学业,进入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研究生班,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参加了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石油矿场机械》教材的编写工作,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液压抽油机的设计研究和试验,参加了《深体钻井理论与技术基础》一书的翻译工作。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了。怀有强烈爱国之心的杨敏嘉对此感到激动万分,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驱使他去为这壮丽的事业而奋斗。1961年,他加入了大庆石油会战大军的行列,进入东北石油学院。建校之初到处是低矮的干打垒,从阴暗潮湿的陋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伴着建设祖国的嘹亮号角,伴着汩汩奔涌的黑色油流,一所大学在“北国”小镇唱响了铿锵的石油韵歌。这些受“振兴祖国石油工业”崇高使命召唤而来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在英雄的黑土地上挺起了民族自强的脊梁。

创业是艰苦的。“我们来了以后,生活非常困难。到这里,我们的粮食供应是一个月27斤半,油2两,肉是没有的,菜是冻白菜,里面有沙子的。日子过得实在困难。最后只好不上课,拉着学生去捡粮食。学校是在捡完粮之后才开的学。”杨敏嘉回忆道,“1961年9月7日,开学时没有供暖,我们就看着教研室里的温度表显示4℃、3℃,老师们都住在高低铺上,又吃不饱。可是我们备课还是非常认真的。那时候我们都要试讲,新教师要讲课的话,每一堂课都有老教师听课试讲。”“东北石油学院的学生,认真、吃苦、耐劳,这批学生一直有这么一种精神。”在那“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的日子里,杨敏嘉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之中,让自己的生命流入共和国的石油教育事业里。1961年杨敏嘉负责矿机教研室的筹建工作,这一年,他才28岁。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又是建院初期,条件恶劣,困难重重。沉重的担子落在年轻的杨敏嘉身上,但他面对困难,没有畏惧。他带领教研室的全体人员,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克服困难,终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确定专业方向、制订教学计划、筹建专业实验室、培养新教师等一系列工作,使矿机教研室的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在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勇挑重担,除承担了矿机专业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材料力学、机械零件、机械原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他和教研室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矿机教研室的工作有了很大的突破。1965年,杨敏嘉被任命为矿机教研室主任(当时全院大部分教研室负责人为副主任)。

 

杨敏嘉(右一)在实习工厂操作

杨敏嘉(右二)在油田现场调研

杨敏嘉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创业者的精神和开拓者的胆识。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他是学院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确定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他始终奋战在第一线;筹建博士点,他又是骨干力量,并在博士点获批后成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多年来,杨敏嘉以坚韧顽强的精神为祖国的石油教育事业,为祖国的石油工业贡献出了全部的光和热。

“教授,就该干教授该干的事”

“教师该干什么呢?教书。教授该干什么呢?教书,科研。”杨敏嘉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教书,就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杨敏嘉严谨治学,从一名刚出校门又入校门的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逐步变成了石油高教的名师。几十年来,他一直勤奋教学,每讲一门课,不论是讲过多次的熟课还是新课,不论听课的是研究生还是刚入学的本科生,他都一样地认真备、认真讲。他主编的《采油机械》教材在1991年获石油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二等奖。石油矿场机械这门课最早的教材是他当年参与编写的,虽然这门课他已讲过很多次,十分熟悉,但他在讲课时从不搬用过去的讲稿。每次讲课前,他都要查阅国内外近期的有关资料,结合现场新动态,重编讲稿,填充新颖而实用的内容。按杨敏嘉自己的话说,教材写出来就是落后了的,不可能实时更新,讲稿却该做到实时更新。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到20世纪70年代末,整个矿机教研室的老师基本都能做到国内有关期刊必读,国外情报跟进,专业课讲授得既新又实。这或许在后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整个教师队伍素质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确实难能可贵。有人统计过,杨敏嘉每讲一课,平均要查阅十余种中外最新教材和杂志。课堂上,杨敏嘉那洪钟般的声音、循循善诱的话语、条理清晰的分析、周密严谨的推理、生动新颖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听过他讲课的人都说:“听杨老师讲课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杨敏嘉教案手稿(一)


 


杨敏嘉教案手稿(二)

在教书的同时,杨敏嘉时刻不忘育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新旧两种社会的对比,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贡献,讲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鼓励同学们为祖国的富强、为“四化”建设而刻苦学习。他给同学们讲理想、谈人生,也剖析现实。他过去曾说:“我到过日本和美国,他们的生活水平是比我们高,科学技术也比我们发达。可人家的东西再好也毕竟是人家的,我们不能靠别人过日子,更不能把西方的东西全盘拿过来强加于我们的国情。我们要自立、自强、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从杨敏嘉身上,学生看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知识的热爱,从而更加坚定了为振兴祖国的石油工业而发奋学习的决心。杨敏嘉热心于学生思想教育的事在全系被传为美谈,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兼职德育教授”。

 

1985年杨敏嘉(后排左二)访问美国

 

20世纪90年代杨敏嘉(左二)和外国友人在一起

“科研,就要立足实践,拓展认识,形成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开始承担科研工作。教授平时教书都没问题,但搞科研却一时摸不清门路。这时候,杨敏嘉厚实的理论功底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厚积薄发,矿机教研室成了全系乃至全院最早的科研大户。“往复泵密封研究”涉及的磨粒摩擦磨损、密封润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橡胶等非线弹性材料性能失效等多种学科的结合,没有杨敏嘉的理论支撑和张勃立老师的实验支持,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这期间,杨敏嘉从理论上指明了橡胶应力最大区和失效区未必重合这一观点,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跳出非线弹性材料的经验认识,不但少走了弯路,很快取得了初步成果,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犯方向性的错误。

 

20世纪80年代杨敏嘉(左三)和学生们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那是个闹“电荒”的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由自喷采油全面转为人工举升采油,采油耗电量直线上升,这给大庆油田乃至当时的石油工业部都带来巨大压力。那时的油田技术水平较差,甚至还没有抽油机系统效率的概念。正是杨敏嘉、崔振华和刘玉泉等率先提出了抽油机系统效率(后改为“抽油机 - 深井泵系统效率”)这一概念,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数年的调查研究,相继提出了吨液耗电和吨液百米耗电等管理指标,以及“合理举升参数匹配及合理沉没度优化”和优化方法,一举将抽油机系统效率由原来的不到3% 提高到25%以上,并且使国内采油管理水平完成一次跃迁。也恰恰是杨敏嘉,率先认定一定存在一个最合理的举升高效区,并指导课题组完成优化方法的理论研究,实现了一骑绝尘的理论引领效果,避免了大量现场和实验室测试,以及数据一堆、认识很少、规律全无的窘境。

杨敏嘉身患高血压和严重的心脏病,有时血压高达170mmHg。可他全然不顾这些,他觉得人活着总要为社会多做点儿事,否则一生像轻风一样飘过去,体现不出人生的价值。为了解决油田生产建设中的实际困难,他常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他说,搞科研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要为油田负责。1988年上半年是“抽油机系统效率研究”科研课题攻关的关键时期,要进行近百口井次的现场测试,以取得原始数据。杨敏嘉不顾自己年高体弱,拖着带病的身躯,同年轻人一道奔忙于各个井场。1988年6月,正在大庆油田采油二厂进行现场测试的杨敏嘉,由于劳累过度导致心肌梗死突发,病倒在了现场,被急忙送进了医院。经检查,他的心脏功能已丧失了70%,医生们都为他的生命安全担忧。经过十几天的合力抢救,他才脱离了危险。然而就是在病中,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躺在病床上还向前来探望他的同志们询问教研室的工作和科研进度;身体刚刚恢复,就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之中。1989年5月,心脏病又一次复发,他又被送进了医院;病刚好一点儿,他就又一头扎进了科研和教学之中。他就这样带病坚持讲完了研究生课程采油机械。杨敏嘉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杨敏嘉主持和参加了“往复泵密封研究”“石油钻机井架与应力研究”“提高油田注水泵效率”“抽油机系统效率研究”等许多科研项目。其中,1983年“提高钻井泥浆泵活塞寿命的研究”获石油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3 200 米钻机前开口井架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抽油机-深井泵装置系统效率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一代终究是要超过老一代的”

杨敏嘉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但从他身上一点儿也看不出知识“私有”的影子。他认为:“知识属于人民,属于整个社会。我们拥有了知识,就应该让它为社会、为人民多发挥作用。”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一致称赞他有一种坦荡无私的“人梯”精神。对年老的同志他有求必应,对中年教师他积极扶持,对青年教师他热情帮助。为了加强中年教师中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培养力量,他主动提出与几个中年教师合带研究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他积极创造条件,耐心为他们解决问题。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全系一大批中年教师由与他合带研究生发展到自己独立带研究生,形成了一批强有力的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杨敏嘉坚信时代是发展的,新一代终究是要超过老一代的。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系里为青年教师制订了帮助发展计划,使全系的青年教师都参加到科研项目之中,大大加强了教学和科研力量。对一些兄弟单位,杨敏嘉也是以火一般的热情、诚恳负责的态度,尽一切可能给予帮助。大庆油田许多单位的同志在科研中遇到困难,来找杨敏嘉,他都耐心指导,热情帮助,使这些同志深受感动。他们几次来学院,向杨敏嘉教授表示感谢。杨敏嘉这种乐于助人、甘为人梯的精神得到校内外许多同志的赞誉,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顾问”。

杨敏嘉兴趣广泛,博闻强识,聪敏好学,行动迅速,声若洪钟,尤其是理论功底十分扎实,是一位真正能够在现场实际问题的纷繁复杂表象下迅速抓住主要矛盾、总结规律,并有效指导研究乃至应用的学术大家。杨敏嘉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家中唯有书多。他喜欢古典艺术,性格洒脱。也许是铁人精神的外延,他身上有着铁人般的豪爽。

生活乐章的主题是丰富的,也是多元的。它可以是恬静幽雅的小夜曲,可以是明快清新的田园诗,也可以是气魄雄浑的交响乐。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行谱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然而,只有强者,只有那些意志坚定、执着顽强的人,才能奏出生活的强音。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历程,杨敏嘉不无感慨地说:“人生是短暂的,人所能做的事也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2023 年,杨敏嘉不幸去世。其家人遵照其生前遗愿——“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捐助30万元在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杨敏嘉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鼓励其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成为国家栋梁,也以此激励学校广大学生不负青春韶华,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成就人生理想,用实际行动将爱与温暖传递下去。

(撰写人:孙晨光  杨松燕  张佳民  姜军)